国科金标书写作和文章写作有哪些不同?
关于国自然基金,我们已经写了非常多的攻略,最近小张看了很多标书,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看太多的攻略远没有自己写一份标书的帮助大,不管第一份标书写的多烂,所以要想把标书写好,最好的办法就是攻略听一听,然后自己动手写,中间与老师进行沟通,来回改,改个十遍下来再写,再改,这样来回写个5-6份,基本就掌握了一个领域中的某个写作套路了。至于不同领域的不同写作套路,还要再看一下这个领域中标的标书,再写几个就可以了。可是,这只是写作过程。我们经常说标书真正难的不是写作,而是选题和内容设计部分,这才是很多青年项目中标后再写面上项目的时候仍然没有信心的原因。
解决改该问题链接:“基金申请和课题设计”课程,2018新春限时特惠啦!
好了,下面我们先挑两点说说标书写作与文章写作的不同之处。
1. 标书偏重于对未来开展项目的展望,文章偏重于对以前工作的总结。
这一点很好理解,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文章的写作一般包括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前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s、结果——Result和讨论——Discussion几部分,其实只要客观展示实验结果并适当展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形式上符合杂志要求,基本上都能发表,为数不多的难点就在讨论——Discussion部分,所以很多大佬写一篇文章只要一个晚上就可以了,这些文章还能发表在CNS级别的期刊上;但是标书的内容就非常庞杂了,题目、中英文摘要、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创新性与特色、年度计划和工作基础等等,出问题最多的地方在立项依据部分,大部分标书的问题数量在20-50个左右,标书的写作不仅要求把前期工作说清楚,还要把未来要做的工作进行推测,这个就是科学假说,科学性的体现是前期工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假说的体现是没有完成的推测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标书的写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的错误:一是科学性不够,比如前期没有相关的文章支持、没有预实验支持,导致假说完全是架空的,或者说完全是推测、猜想的,换句话说,这个项目别人申请也可以,因为没有说清楚“我”申请这个项目的必要性;而是假说性不够,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前期已经完成、文章也已经发表了,那很自然的问题就是:研究内容都已经完成了,基金获得资助后你要做什么工作呢?
因此最终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太多和太少都不行,常见的问题是太少,有少数标书的问题是太多,只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只有即将开展的工作都不行。那这个度的关键在哪里呢?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证明这样的一个关系:A因素-B靶点-C表型-D疾病,A、B、C和D的确认都需要有证据和指向性,比如文献报道C表型与D疾病有关,前期预实验证明了A与C、A与B通路有关,前期发表的文章是A因素与D疾病的,这样就把C-D、A-C、A-B和A-D分别连起来了,最终A-B-C-D科学假说的骨架才能成立,项目获得资助后要做的是在骨架上把肌肉进行丰富,因为证明A-B的关系只有简单的一项实验是不够的,一般来说,要发表的文章越高,需要的实验证据性越强。
2. 发表的文章是公开的,中标的基金是半公开的。
原则上文章和基金都是同行评审,都是单盲,我们可以想一下: 一篇文章要发表并不需要太多人审核,一般来说,一个编辑加三个审稿人就可以决定你文章的发表,基金也是类似的;不同的是文章发表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因为全世界都可以看到文章,如果对文章的方法、结论等有疑问是可以质疑的,可以直接给作者也可以给编辑部发邮件沟通询问,更有像pubpeer这样的网站存在,所以从监督机制上说文章更加完善;关于基金,我们知道中标后会公开基本信息,结题后会公布结题报告、中英文摘要等信息(可以通过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查询:http://npd.nsfc.gov.cn/),标书的全文是没有公开获取途径的,所以这就导致关于基金的申请有很多“据说”(关于国自然基金,这些“据说”你都能判断真假吗?)和传言,比如“面上项目=面子项目”等等;当然,基金委这么做是有依据的,比如项目批准后有几年的执行期间,一旦标书全文公布,其它人看到后就可能按照中标的课题做项目,这样会对获得资助者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大家做科研,最怕就是文章被抢发啊!虽说基金与文章在评审上有一定差异,大家平心而论:国自然基金是不是比省和市级的基金更公平一些?
好了,最后如果大家要看到标书全文,一是直接跟获得资助者要,而是从一些论坛上下载,比如小木虫论坛(http://muchong.com/)基金板块的精华区:
标书太多了,不过一般时间都很早,比如2010年以前的,是否有参考价值就不评价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小张聊科研”
关注后获取《科研修炼手册》1、2、3、4、5。